云南大理,温泉疗养项目吸引众多游客;河北雄安新区,地热代替燃煤,供暖能力已超1000万平方米;西藏,羊易地热电站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,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……地热能已在不少地方广泛应用。
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、分布较广、稳定可靠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,既可用来发电,也可用于温泉、供暖制冷、农业养殖等非发电端。据估算,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地热能占总量的66%左右,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.7亿倍。
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报告数据显示,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地热供暖(制冷)能力达13.3亿平方米,温泉年利用能力达6665兆瓦,地热农业年利用能力1108兆瓦。
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是哪里?地热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如何?地热供暖系统相比传统供暖系统有哪些优势?
为了让公众了解地热能相关知识,提高科学素养,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“开发地球‘热’情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”专项答题活动。
本次专项答题活动得到北京地质学会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、中国联通科学技术协会、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。
所谓地热能,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、流体和岩浆体中,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。根据埋藏深度,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、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。从地球表面向下至200米左右的是浅层地热资源;地下200米至3000米深度范围内且以热水形式存在的热能是水热型资源;干热岩则埋藏在地下3000米以下。
与其他再次生产的能源相比,地热能不受季节、气候、昼夜等自然条件影响,可提供不间断的电力,稳定性高;运行时间能达到年均8000小时之后,远高于风电的2000多个小时和光伏的1000多个小时。
近年来,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,促进地热能发展近年被频频写入相关能源发展规划。《“十四五”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》提出,积极地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。积极地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,全方面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,有序推动地热能发电发展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比2020年增加50%,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,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。
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设置每日答题、限时挑战答题、PK答题、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,让您在碎片化时间利用“小屏”提升科学素养。您还能够最终靠“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”模块进行自测,清楚自己在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、科学精神与思想、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。
主办单位: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/ 承办单位: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/ 技术保障:北京市科协综合服务中心 /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育慧里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