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山西省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生态保护工程的竣工达效年。各地统筹推进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,切实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。
晋阳街泵站汇水面积5500公顷,是太原市城南地区防汛排涝体系的关键枢纽。随着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泵站原有的12台水泵抽排能力已难以满足防汛需求。
太原市城市排水管理中心党委委员乔崇亮说,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工程将抽排能力从原有的30m³/s提升至50m³/s,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非消极作用。他表示:“加了最大的4个流量的雨水泵,还有三个小流量的雨水泵,一共加了7台雨水泵。增加了以后,服务范围内的雨水就不存在安全风险隐患问题了,及时抽排到汾河,主要是解决汛期雨水的抽排能力。”
晋阳街泵站扩容改造工程是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的重点工程。随着项目顺利实施,不仅完善了晋阳街区域的泵排系统,更解决了祥云桥积水难题。乔崇亮称,随着工程的落地,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的同时,还提高了城区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整体水平。他表示:“晋阳街泵站是太原市最大的雨水泵站,6月27号,我们新建的扩容泵站就开始起到作用了,晋阳街范围内今年没发生任何的内涝问题。”
河湖生态化修复治理工程是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一环,主要是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,对环湖库岸带进行生态化治理。
在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湿地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,蓝天白云下是26个人工潜流生态池,池中芦苇长势茂盛、鸢尾花竞相绽放,这些植物除了观赏以外,更重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。
忻州市生态环境局静乐分局水执法中队队长段治军表示:“通过卵石、火山岩、中粗砂、细砂分5层布料,上面栽种着黄花鸢尾、千屈菜、水葱、芦苇等水生植物,对水体里面的氨氮、总磷等进行吸附,最终的出水水质由污水处理厂的地表V类水达到出水地表Ⅲ类,直排汾河。”
据了解,这一个项目采用“生态渠+垂直潜流人工湿地+表面流人工湿地+稳定塘”的处理工艺,利用人工湿地强化净化功能对尾水做处理。静乐县汾河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王旭珍说,项目自今年5月投入试运行以来,实现了“尾水向中水”的转变,出水水质由地表水V类提升至Ⅲ类标准。她表示:“我们将持续推进水生植被补种、生态缓冲带建设,提升湿地系统稳定性,还将拓展中水在生态补水、景观灌溉等领域应用,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效益最大化。”
农业农村污染防控工程是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 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。文水县肉牛养殖历史悠远长久,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约27万头。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,大量畜禽粪便污物难以处理。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禽畜粪污对汾河水质的污染,文水县启动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项目。
在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封闭的厂区里,机器作业声隆隆作响,畜禽粪污在电力气动干化、生物酶二次发酵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,摇身一变,成为了绿色、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料。
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雪表示:“我们在各个村会有中转处置站,收集各个村的牛粪,日清日结,经过预处理全部拉运至深加工处理中心,把牛粪处理成生物质燃料,用于工业公司使用,有很大成效避免了牛粪随着雨天或者乱堆乱放流入汾河的风险。”
文水县畜禽粪污从“污染源”到“绿色燃料”的转变,不仅破解了养殖业环境难题,更在汾河岸边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。
刘胡兰镇保贤村村民梁金柱感慨:“以前我们的牛粪没地方放,只能是偷偷乱倒,建了这个企业以后,给老百姓解决了大难题了,老百姓只要自己把粪污送到公司,我们专心养牛就行了,环境也好了,收入也增加了。”
如今,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落地见效,黄河两岸曾经的黑臭水体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汩汩清流;光秃秃的山头,如今被层层绿意包裹……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正一步步由“大写意”变为“实景图”。
截至7月5日,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生态保护工程中285个工程已全部开工,完工198个,完工率69.5%。
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生态保护工程专班办公室综合组负责人郝维敏表示:今年年底,随着工程全线完工发挥效益,我们山西黄河干流及主要入黄支流国考断面水质(力争)达到Ⅲ类及以上。